保险行业潜规则:你不知道的10个秘密

保险行业潜规则:你不知道的10个秘密

【文章开始】

你是不是也觉得,买保险就像在走迷宫?条款密密麻麻,销售说得天花乱坠,但真到理赔的时候,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保险行业里那些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脑的“潜规则”,看完你可能得重新审视你手里的保单了。

▍“全险”其实根本不“全”?

很多车主第一年买车的时候,大概率会被推销“全险”。但这名字简直是个误导——它并不是真的保所有情况。比如玻璃单独破碎、车轮损坏,或者发动机进水导致的故障,大多数所谓的全险根本不理赔。这个叫法更像是一种营销话术,让你感觉保障很全面,但实际上……

重点在于:保险产品基本都是“条款排除制”,就是说它只赔条款里写明的情况,而不是赔“所有”情况。所以千万别被“全”这个字忽悠了。

▍健康告知,你到底该怎么填?

健康告知这个环节,很多人要么随便勾选“全部否”,要么被销售暗示“没事不用填那么仔细”。但你知道么,这恰恰是后期理赔被拒的一大雷区。比如说吧,有些人因为几年前有过体检异常记录,但没有告知,结果生病理赔时保险公司调取记录后直接拒赔。

那怎么办?诚信填写,有问必答,不问不答。但如果是你自己记得的、确实影响承保的健康问题,最好不要隐瞒。不过话说回来,保险公司和医院数据是否全部打通,这个我其实不太确定,可能因地区而异……所以谨慎一点总没坏处。

▍理财型保险,收益真的那么高吗?

很多业务员会拿着演示利率跟你说“三十年后的收益翻六七倍!”但那个数字根本不是保证的,而是“假设性”的。实际收益要看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有可能只有最低保证利率,那通常低得可怜。

千万不要被演示利率迷惑,一定要看合同里写的“保证部分”是多少。而且前期扣费很高,如果你提前退保,可能本金都拿不回来。


▍“理赔难”是不是行业常态?

很多人对保险的印象就是“买时容易赔时难”。但其实……也不全是这样。保险公司拒赔通常是因为:① 不在保障范围 ② 未如实告知 ③ 责任免除条款触发。比如说,意外险不赔疾病,重疾险不是确诊即赔(有些要实施特定手术或达到特定状态)。

所以买之前,请务必搞清楚:你买的到底是什么险,保障什么,不保什么。最好自己看一遍条款,尤其是“责任免除”那一part。


▍返佣与送礼,是优惠还是套路?

有些销售人员会以“返佣”或送礼来促使你下单。但这其实是监管明令禁止的行为。收返佣可能短期你觉得赚了,但长远来看,返佣可能意味着后续服务缺失,甚至那个代理人干不久就离职了,你的保单变成“孤儿单”,没人服务。

▍保险公司会不会故意不赔?

大多数正规公司不会“故意”不赔,因为受严格监管,而且投诉到银保监会对他们影响很大。但保险公司会对模糊条款做更有利于自己的解释,这时候如果你不争取、不申诉,可能就真的赔不到了。所以建议理赔时最好有熟悉保险的朋友帮忙看看,或者找专业理赔顾问协助。


▍“大公司”一定比“小公司”靠谱?

很多人只认那几家广告打得响的大公司,觉得小公司不靠谱。但其实……所有保险公司都受严格监管,保险合同也都具有法律效力。大小公司差异主要在品牌溢价和服务响应速度,而不是赔还是不赔。甚至有些小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性价比反而更高。


▍电话销售保险,你中招过吗?

电话销售保险最喜欢用“免费送险”“限时优惠”来引你上钩,但后续可能会通过连续扣费、自动续保等方式“薅羊毛”。尤其是那种“首月1元”的,第二年费用大涨是常态,而且条款中陷阱多多,保障范围极其有限。

如果你接到保险推销电话,记得:不要轻易承诺,要求对方寄送完整条款,并且自己看清楚再决定


▍犹豫期,你用过吗?

保单签收后一般有10-20天的犹豫期,这期间你可以无条件退保,只扣除少量工本费。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权利,或者被销售人员一带而过。这或许暗示行业整体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轻视。所以不管你多信任那个销售,都请给自己留一个冷静期。


▍总结:怎么避开这些坑?

说到底,买保险不是拼关系、看人情,而是实打实的合同条款交易。几个自保原则送给大家:

  • 自己看条款,尤其是责任免除和释义部分;
  • 健康告知如实做,避免后续纠纷;
  • 不贪小便宜,返佣、送礼的背后可能是服务缺失;
  • 理性看待公司大小,重点看合同内容适不适合你;
  • 用好犹豫期,不确定就退。

保险本身是个好东西,但买对不容易。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少踩几个坑。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作者:a351910080
链接:https://www.mlfjj.com/106510.html
来源:每日生活客户端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