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工资与可支配收入有何区别?揭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真正含义

何谓人均自由支配收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用人均自由支配收入来指代人均居民自由支配收入,但这样的表述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准确。居民自由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全部金额,即居民可以自由使用的收入。

它涵盖了现金收入以及实物收入。依据收入来源的不同,自由支配收入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工资性收入、营业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居民自由支配收入被视为消费支出的关键决定因素,因此常被用来评估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迁。

居民自由支配收入大致等同于住户部门的平均自由支配总收入。因为它不包含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所以居民自由支配总收入通常远低于国民自由支配总收入。人均居民自由支配收入(即住户部门自由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也相应地远小于人均自由支配总收入(自由支配总收入除以常住人口)。

居民人均自由支配收入具体指的是什么

法律视角分析:城镇居民人均自由支配收入是指那些可以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现金收入。它是在家庭总收入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之后的收入。

计算方法:可支配收入 = 家庭总收入 - 应缴的所得税 - 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支出 - 记账补贴)/ 家庭人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公民享有社会保险和待遇的合法权益,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需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或者无住所但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也需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版权声明:
作者:a351910080
链接:https://www.mlfjj.com/109664.html
来源:每日生活客户端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