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存单变身保险的问题(存单转保单的含义解析)
存单转为保单的含义
存单转为保单,意指客户在银行购置的理财产品,实质上并非存单,而是保险产品。
具体阐述如下:
一、存单与保单的差别
存单是银行提供的一种基础存款凭证,代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存款联系。而保单则是客户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提供的凭证,代表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联系。两者的性质和作用存在差异。
二、误操作情况
有时,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客户理解偏差,可能导致客户错误地将本想购买的存单当作保险产品。这种情况下,客户可能误以为购买的是存单,但实际上得到的是保单。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营销活动中,业务人员在推销产品时未能明确区分存款和保险的差异。
三、潜在的风险和影响
存单转为保单的情况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影响。对于客户来说,可能面临不了解保险产品的风险,导致购买的产品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和预期。此外,混淆存单与保单的性质也可能导致一些法律或合同上的纠纷。因此,对于银行和客户来说,都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这种情况,确保客户的权益不受损害。
为了避免存单转为保单的情况发生,客户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应充分了解产品信息,仔细阅读相关合同和条款,确保自己购买的是符合需求和预期的产品。同时,银行也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确保为客户提供准确、清晰的产品信息。
“存单转为保单”不识字的老人被误导购买保险,差点20万打了水漂
反正你都要存钱,我们银行现在有一个新的理财产品,到期要比存银行的利息高,保本保息,现在买还有优惠,再赠送你一个电饭煲多好!
本意是去银行存钱最后怎么就变成了保险?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是上银行存钱,结果被销售人员一番游说,糊里糊涂就买了保险,最后急用钱本金拿不回来,想拿就扣本金,即便到期也没多大的利益;更过分的是,有些地方针对老年人下手,因为有钱好骗。
01案例回顾
据荔枝新闻于2020年8月2日,原标题《不识字的老人买下20万理财险?保险公司突然上门,称有保单已失效》报道:
江苏海安市中国太平洋保险分公司的业务员找到钱女士的家,称钱女士的母亲于2010年购买了该公司的一款分红险,保费一年5万元,缴费期为5年,现在已经交了4年,还有1年的保费没有交,由于差一年没交,这份保单目前已经是失效的状态了。
当时钱女士和母亲一听就懵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钱女士讲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写自己的名字都费劲怎么回去买保险呢?
钱女士向这位销售人员和母亲仔细询问才得知,原来之前钱女士一直在国外打工,每年都会给自己的母亲打一笔钱,刚好每次打的钱都是5万。2010年期间一次母亲在取钱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向钱母介绍了“一个业务”,每年存5万,连续存5年,10年后就可以享受分红。据钱母回忆,当时业务员说银行现在有活动,只要存四年就可以当存5年了,省一年的钱。
记者:银行业务员当时有跟你说这是保险吗?
钱母:没有,我买保险我上保险公司,我不可能在银行里买保险啊
钱母还表示,自己不识字,写自己的名字都很费劲,当初办理的时候都是由那个工作人员代办的,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看我抄什么东西太费劲,她就自己写上去,然后让我签自己的名字。
之后每次钱女士汇钱到家,钱母都会到银行,每次“存”5万,已经“存”了4年,共计20万。
钱女士了解完这个情况后,就带着母亲到当地的这家宇宙最大银行网点打印了当时母亲填写的相关材料,很明显看到在客户签字那里不是母亲的亲笔签名!
为了进一步证实,钱女士要求银行调出之前母亲在银行办理相关业务时的签名,可以很明显对比看出不是一个人的字迹,当钱女士想要拍照留下证据的时候,被银行工作人员迅速的关闭了电脑。
之前钱女士就银行工作人员为母亲代签字的问题已经多次向银行投诉,银行表示会先进行内部调查,那现在是什么进展了呢?
该支行分管行长:我自己感觉,一开始市场也没有那么规范,说实话,有时候在话术上业务员也不是太规范。
其中钱女士认为该保险公司同样有问题,在第5年缴费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通知,当现在保单因缴费不及时导致失效了才来告知,保险公司也要负有相应的责任。
在坐的也有该保险公司海安分公司的负责人,负责人表示,确实我们有在续期缴费时候通知客户的义务,但实际有些情况客户可能更换了电话号码,或者搬家了没有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因为这个是银行渠道的销售人员又离职,那就会容易出现联系不到客户的情况。
签名存疑,管理混乱,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踢皮球”,钱女士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负责,那到底最后要怎么办?
经过协商,保险公司可以为钱母失效的保单办理复效,期间产生的利息损失银行会按照同期银行最高利息标准进行补偿。
以上就是这个报道的全部内容,存单转为保单在2010年-2015年左右集中爆发,类似的报道比比皆是,差点就干倒了银行自身以信任为基础的根本,之后随着监管部门的及时调整才有了改善。现在虽然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但银行代理销售保险公司产品或者自己成立保险部门进行“交叉销售”的趋势已经定型,那么这种“存单转为保单”的销售方式一样还会存在,只不过会演变成一种更加隐蔽、更加高级的销售形态而已。
比如现在会要求进行全程录像,让你亲笔签字,接回访电话,也会明确告知你是保险产品,但那又怎么样,流程都是他们设计的,想规避流程上的漏洞有一万种办法,我们存钱其实也不在乎是银行理财还是保险产品,只要到期保本又有一定的收益,销售人员在夸大实际收益吊高了你的胃口用些小礼品诱惑一下,你依然会上当,到时候发现保险实际内容和当初承诺的不一致,想要维权就会发现该录音的没录音,录音的全是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例如,现今常需全程录像,要求您亲笔签署,接受回访电话,并明确告知您所购买的是保险产品。然而,这又如何呢?流程全由他们设定,规避流程漏洞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我们存钱并不在乎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只要到期能保证本金并有一定收益即可。销售人员通过夸大实际收益,用小礼品诱惑,即便如此,您仍可能上当。一旦发现保险的实际内容与当初承诺的不符,想要维权时,却发现录音缺失,或者录音内容全是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并非说保险本身不好,而是我们需要自己明确了解,确定的内容确实与保险合同相符,而不是仅凭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当作合同的实际内容。
02 案例分析
一、为何银行要销售理财类保险产品?
目前,许多银行柜面大厅都张贴所谓的“理财产品”,实际上大部分是保险产品。许多人都不理解,银行是银行,保险是保险,为何银行一定要销售保险产品,仿佛不销售保险产品银行就无法生存。
其实原因很简单,银行冒着可能损害自身信誉的风险也要卖保险,无非是受利益驱动。银行卖保险的收益主要有两个:一是渠道收入,银行以前主要靠存贷差盈利,但现在吸收存款难度越来越大,放贷又容易收不回,仅靠这种方式难以维持收入增长,因此需要拓展其他业务,而银行代理保险公司理财类保险并非无偿,每卖出一份产品都会有提成,且涉及的保费都很高,至少也是几万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也很常见。想想看,银行接触的都是高质量高净值的人群,因此卖出的保险提成自然也不会少,实际上现在这部分业绩也确实成为了银行的主要渠道收入来源之一。
第二个更重要,银行揽储是最基本也是最看重的。我们应该发现,一家全省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通常只是一家公司的,很少看到有其他公司的产品。这说明了什么?很简单,那就是该银行与该保险公司有协议,银行除了看重销售提成,更重要的是看重该保险公司的资管账户。无论保险公司多么强大,资金多么雄厚,都需要存银行吧?以一家省的保险公司为单位,保费至少上百亿没问题,这就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储备。
以上简要介绍了银行必须卖理财保险产品的理由,不管您是否认可,这种合作关系一定会继续存在。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二、为何银行销售的理财保险总是在“坑”消费者?
根本原因有三个因素:理财保险的本质、我们的认知和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
1、理财类保险的本质
理财保险的本质是一种中长期的投资,提供的是一种安全、稳定、可预期的保障,这意味着短期内或实际综合收益并不高,属于低风险低收益。高收益高风险是金融最基本的特点。无论是保障类保险还是理财类保险,实际的保险利益还是源自于提供保障,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理财类保险看似是财富增值的手段,但其核心保障利益还是其中的身故保障,但我们一般人都不注重这一点,只关注所谓的“高收益”。
因此,无论您通过什么渠道购买理财类保险,一定要了解这个本质。那么保险与存款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年限上,理财类保险没有存款灵活。一旦签订了理财类保险合同,您就必须遵守相关的年期,如果没有达到想要取钱的目的,就是单方面终止合同,自己要承担本金的亏损。
按照理财类保险的运作方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返本金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账户金额达到本金”;第三个阶段是“真正收益的开始”。
简单来说,购买理财类保险就相当于借钱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照合同条款每年返还您的本金,何时能还完本金,这是我们要非常了解的。之后才是真正按照您的本金给予一定收益的开始。
以案例为例,视频中钱母这个保险名称显示得比较模糊。按照2010年投保,银行渠道销售,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我查到的险种名称是《红福宝两全保险(分红型)》,缴费期5年,每年5万,10年满期。下面我就结合这个险种与大家分析实际的收益情况。因为不知道钱母当时投保的年龄,我们就假设是53周岁,按照该险种这个年纪对应的保额是53750元。
保障利益如下:
1、从53岁开始到63岁,每两年领取生存金为保额的10%,5375元,10年共领取5次,总计26875元。
2、63岁满期领取满期金241875元。
3、不确定的分红(影响分红多少,保险公司如何分配我们不知道,但影响分红多少一定是看保费的高低)
4、提供身故保障
(1)至少基本保额合同已缴纳保费的年限,保额为53750,如果缴纳4年后不幸身故,赔付21万5;
(2)意外身故,至少赔付2倍基本保额合同已缴纳保费的年限,同样缴费4年,因意外导致身故,最少赔付43万元;
(3)交通意外身故,至少赔付3倍基本保额*合同已缴纳保费的年限,同样缴费4年,因交通意外导致身故,最少赔付65万5。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偏向于理财型的分红保险本质还是以提供保障为主。
如果抛开保障部分的责任,单看利益,那么这款保险钱母10年后满期最少可以拿到26万8750元(分红是不确定的,也无法计算,所以这里的数额是最少的)。那么这个收益是什么水平呢?相当于25万一次性存银行放10年,年化收益率仅为0.7%。当然,钱母是分5年存的5万,那么按照25万一次性存银行放5年的话,年化利率也仅为1.5%。
那么这个收益的级别如何呢?等同于一次性存入银行25万元,存10年的收益,年化收益率仅仅是0.7%。当然,这里的资金是分5年存入的5万元,若是以25万元一次性存入银行,存5年的话,年化利率也只是1.5%。
具体实际的利率我就不详细计算了,太繁琐了。我就按照大家普遍认为的“聪明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一下,正常的理财保险的收益应该比这种分批次存5年再放5年的银行存款年化利率要高,但也高不了多少,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种险种来看,不考虑分红的影响,这类理财保险肯定不适合年龄较大的人,再加上必须储蓄10年不能支取,扣除身故保障的责任,实际的整体收益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2、销售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较低
这样的险种你觉得是否值得购买呢?如果能够讲明白,我觉得有需要的人还是会买;如果讲不清楚,就会有很多的人会上“当”。不外乎是轻信了销售人员所谓的“比存银行利息高,还有一些礼品,想什么时候取都可以,保本保息”等不负责任的话术诱导进入了“坑”。
其实有些情况也并不是销售人员“故意”欺骗,而是他们自己都不懂,有句话说得好,叫不知者无畏,不知者不为错!销售人员自己都没搞懂,别人怎么教他就怎么学,别人怎么能卖出去他就跟着怎么卖,一切以既得利益论成败,一切以既得利益论英雄,谁管你之后怎么样,反正当时因为销售人员自己不了解,就不觉得自己有过错。
保险公司的大部分销售人员都是如此,你也别觉得银行工作人员就比他们强,实际情况是他们大部分连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都不如,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不用我多说,就算一个行业也要不断精进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银行销售人员对于自己银行的考核制度能应付过去就算挺有本事的了,让他们重新学习保险内容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人工作久了都只会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转圈,跨行就是一种失败的开始。
3、我们的认知
而对于保险,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因为我们自身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也搞不懂合同里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保险本身要求的知识门槛确实很高,表面上对销售人员没有什么要求,大家都可以照着葫芦画瓢,卖出这种一纸合约,结果到最后发生了各种不愉快甚至影响了自己应得的利益,让很多人对保险行业失去了理智和信心。
说白了,想要仅通过行业自律和监管来满足我们这种一是一,二是二的诚信销售好像到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实现的,那就要提高我们消费者自己的认知能力,避免上当受骗,被销售人员以模棱两可的所谓“高收益”误导,毕竟是我们自己花钱,自己受益,自己在不对自己购买的东西“上心”,完全依托别人的承诺和信任,我觉得是不靠谱的,起码现状应该是实现不了的。
03案例总结
对于那些被误导购买“入坑”的人来讲,当下最重要的是重新梳理一下已购买这类险种实际的收益情况,算好年限和收益,看清楚保单上面的保障期限而不是缴费时间,我们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第一个就是把缴费年限当做保障期,缴费期是指你缴纳保费的年限,并不是说你交完了保费就可以任意支配了,而是要经过保障期结束才可以,像案例中钱母是缴费5年,10年到期,而不是缴费5年就是5年到期,所以即便到了第6、7、8、9年也依然动不了这个本金,只要不到期想取出本金它就是亏的。
然后计算到期后大概的利益,匹配自己的实际需要,如果发现实际收益和当初购买的销售人员承诺差距过大,被欺骗心理觉得不平衡,那就要衡量一下维权的成本和难度,接受不了就想办法完善相应的证据后到银行、保险公司或者当地银保监会投诉维权。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产品都不好,而是要我们自己了解清楚年限,收益的具体内容,理财险是一种对资金的中长期规划,只要匹配符合未来实际需要,一些产品还是不错的,但像一般年龄比较大的人群就要慎重了,最好是跟自己子女商量好后再决定。
你有去银行存钱被误导购买了保险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投票
写在最后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