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M1、M2、M0:何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何谓广义货币供应量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指存在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以及企业、居民储蓄及其他各类存款的总和。

它涵盖了所有可能转化为实际购买力的货币形态,通常揭示了社会总需求变动及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近年来,众多国家均将M2设定为货币供应调控的关键目标。M2与狭义货币相对,是货币供给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范围,以M2来标识,其计算方式涉及交易货币和定期、储蓄存款。

M2的演进:

据中国央行于1月15日发布的数据,我国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825亿元,预期为5700亿元,前值为6246亿元;12月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3.6%,预期增长13.9%,前值增长14.2%;201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8.89万亿元,同比增长6879亿元。

我国12月货币供应M1同比增长9.3%,预期增长9.0%,前值增长9.4%;12月货币供应M0同比增长7.1%,预期增长8.0%,前值增长7.7%。我国四季度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前值修正为3.6627万亿美元;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万亿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义货币供应量

何谓广义货币供应量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

对此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内涵

广义货币供应量不仅包含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如流通中的现金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还涵盖其他形式的货币性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各类短期流动资产。这些资产均能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故均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范畴。

具体构成要素

1.现金:即市场流通的现金,是货币供应的组成部分之一。

2.银行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这些都是居民和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

3.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如短期债券、商业票据等,这些也是广义货币供应的一部分。这些资产可迅速转化为现金或用于支付,因此被视为货币的一种形式。

经济效应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经济运行具有重大影响。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通常能刺激经济活动,提升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反之,若货币供应量减少,可能引发经济活动放缓,甚至导致经济衰退。因此,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综上所述,广义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经济体中货币流通总量的关键指标,其变动对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理解并适度调控货币供应量是确保经济稳定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
作者:a351910080
链接:https://www.mlfjj.com/111876.html
来源:每日生活客户端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