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股份的浮沉录:从神话到教训的十年
乐视股份的浮沉录:从神话到教训的十年
【文章开始】
你还记得吗?大概七八年前吧,那时候要是谁家电视不是乐视的,手机里没装个乐视视频,好像就差点意思。对,就是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乐视。但你现在再看看,乐视股份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带点魔幻的感觉?它怎么就从一个号称要“蒙眼狂奔”的明星企业,变成了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捋一捋,乐视股份这跌宕起伏的十几年。
初期的狂飙:一个“生态化反”的神话
乐视的起点,其实挺清晰的,就是视频网站。那时候贾跃亭带着乐视网,硬是在优酷、土豆这些大佬眼皮底下杀出了一条路,还成了国内首家上市的视频网站。这本身就很厉害了,对吧?但老贾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他提出了一个当时听起来特别牛、特别未来的词——“生态化反”。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希望把乐视做的所有业务,比如视频网站、电视、手机、体育、汽车……全都搅和在一起,产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形成一个闭环。让你看乐视视频,用乐视电视,开乐视汽车,整个生活都被乐视包围。
- 硬件免费,服务赚钱:乐视电视、乐视手机卖得超级便宜,甚至说“硬件免费”,指望你买了我的硬件,以后会持续为我的内容(会员、点播)付费。
- 七大子生态:最疯狂的时候,乐视搞出了互联网、内容、大屏、手机、汽车、体育、金融七大生态,齐头并进。
那时候的乐视,股价一飞冲天,被无数人追捧,觉得它代表了互联网的未来模式。这种疯狂的扩张速度,或许暗示了一种对商业模式极限的试探。
转折点:狂奔的尽头是悬崖?
但问题来了,摊子铺得太大,真的不会扯着吗?任何一个企业,资金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乐视同时烧钱做那么多前沿又烧钱的事业,尤其是超级汽车,那是个无底洞啊。钱从哪儿来?
这就引出了乐视模式最受质疑的核心:它的资金链太紧张了。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乐视是用一个业务的故事融来钱,去支撑另一个更烧钱的业务。比如,用电视和视频业务带来的信心和融资,去填汽车那个超级大坑。
“为梦想窒息”,贾跃亭的这句名言,后来听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2016年底,乐视的资金链问题彻底爆发,供应商讨债、员工离职、股价暴跌……“神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不过话说回来,这种all in的勇气,在商业史上也确实罕见,只是代价太大了。
贾跃亭的角色:梦想家还是“忽悠家”?
谈到乐视,绝对绕不开它的创始人——贾跃亭。这个人吧,你怎么评价他呢?他是个极具感染力的梦想家,还是……?
- 正面看:他极具前瞻性,现在看所谓的“乐视生态”,其实和现在小米、华为做的全场景智慧生活有相似之处。他确实看到了趋势。
- 反面看:他的步子迈得实在太大了,而且个人与公司边界模糊。他姐姐的减持套现,以及他本人后来远赴美国“专注造车”,留下一个烂摊子,这让很多投资者感觉被抛弃了。
这里我有个知识盲区,一直没太搞明白:当时乐视内部到底有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来制约这种近乎疯狂的扩张?还是说完全由贾跃亭一人主导?这个内部决策的具体细节,可能只有核心层才清楚了。
后来的乐视:失去“灵魂”后的挣扎
贾跃亭走后,乐视股份(现在叫“乐视网”)其实已经换了一番天地。接盘的是孙宏斌的融创,后来管理层也大换血。现在的乐视,跟贾跃亭时代那个讲着宏大故事的乐视,基本是两回事了。
它现在主要在干嘛呢?说得直白点,就是“收拾残局”和“维持生存”。
- 业务极度收缩:重心又回到了传统的视频平台和电视业务上,但市场份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 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应对债务、投资者诉讼等等,这是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 偶尔的“网红”时刻:比如曾经因为“没有老板,没有内卷”上过热搜,那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自嘲,反映的是公司业务停滞的现实。
现在的乐视股份,更像是一个商业案例的“标本”,供人们研究和反思。
我们能从乐视股份身上学到什么?
乐视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一个吃瓜新闻。它给所有创业者、投资者,甚至普通人都上了深刻的一课。
- 商业的本质是现金流:故事再动听,梦想再伟大,如果不能产生健康的现金流,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蒙眼狂奔”很酷,但得看清脚下是不是悬崖。
- 生态化不是万能药:构建生态需要强大的核心业务做支撑,而不是反过来,用生态的故事来掩盖核心业务的虚弱。顺序不能错。
-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成败,不能系于一人之身。完善的董事会、风险控制机制,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 对“颠覆性创新”保持警惕:对于投资者而言,要对那些描绘得过于美好的颠覆性故事多一份冷静,要仔细审视它的商业模式到底可不可行。
乐视股份的兴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互联网商业史。它有过高光,也跌入过深渊。它提醒我们,商业世界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基本功。它的故事,大概还会被讨论很多年。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